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网易汽车所有。转载时请注明出处。网易汽车10月10日报道,9月中国车市迎来传统旺季,素有“金九银十”之称。在竞争尤其激烈的时候,上汽集团交出了一份宝贵的成绩单。据上汽汽车10月8日发布的最新产销报告显示,9月份销量为44万辆,比去年同月增长40.4%,环比增长21%。在所有汽车公司中,它再次回到了该行业的第一名。从长远来看,这并非偶然,而是战略推进后的系统性反复。 2025年前9个月,上汽汽车单月销量将实现“九连增”,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.5%至3、1.93 亿台。这意味着它不仅恢复了之前的步伐,而且以更新的状态重新夺回了行业C位。然而,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并不是“第一”的结果,而是这个结果的支撑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曾经依靠大众与通用合资公司做“镇流器”的上汽集团,如今自主品牌单月销量达到29.4万辆,占比达到66.8%,接近70%。荣威、名爵、知己等母公司凭借均衡的产品优势,帮助公司重新夺回行业领先地位。注意,这一切都是在“直树”到来的情况下完成的。 9月23日,“尚捷”品牌首款车型尚捷H5上市时,一小时销量破万台,几乎初步坐稳了销量冠军的地位。这意味着闪界H5,其交付该项目于 9 月下旬开始实施,可能会对上汽第四季度的销售做出重大贡献。对于这家历史悠久的民族汽车企业来说,“第一”并不是一个新鲜词,但今天的“第一”不再是惯性或合资共赢。上汽集团的成功来自于共同重塑我们的战略路径、组织模式和产品定义。如果说昔日的“第一”源于合资品牌的长期红利,那么如今的“第一”Barwan则拥有属于自主体系的高含金量。 2025年是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。自主品牌支撑销量的能力是衡量汽车企业基础市场稳定性的关键,各大合资品牌都面临转型阵痛。上汽汽车9月销量29.4万辆,其中自主品牌销量占比66.8%。这不仅表明自主性已成为核心,而且也表明自主性已成为核心。这体现了完成了从“配角”到“核心驱动”的转变。与一些车企依靠单一爆款车型或某项特定技术作为“货币”不同,上汽自主品牌的崛起是多方努力和体系演进的结果。名爵、荣威、知己三大品牌强强联手,形成了均衡丰富、相互呼应的产品矩阵,从10万元以下的高品质有轨电车到20万级的远程SUV,以及中档到豪华的智能座舱车型。这一战略的推动是上汽“产品定义能力”从追随者到领导者的真正转变。今年早些时候,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常务会议上强调,乘用车业务协同是改革成功的关键。基于这一判断,上汽集团启动了新的改革,维维、名爵、国际公司、研发中心、零束技术等多个部门科技与海外出行并入“大客车”体系,其目的非常明确:通过整合、集中形成合力,将资源集中到国内市场和客车主战场。新能源,振兴自主品牌。当时,传统汽车企业的组织调整往往被认为陷入了流程冗余的泥沼,外部人士的质疑也不乏其人。但现在我们看到,这一系列的整合刚刚为新能源转型创建了一个高效、协作的框架。 MG4采用半固态电池技术,提升10万级纯电动汽车技术极限,上市24天内交付过万元。荣威M7 DMH代表上汽在混合动力路线上的深厚积累,以均衡的空间+动力进军插电式混合动力红海我们的消费策略。智机LS6(参数|照片)增程版基于66kWh大电池和800V增压器的组合,以20万元的价格提供“增程2.0”体验,上市30分钟内售价就达到了万元以上。这些模型都没有经过“修改”。这背后的一部分是通过将研发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来快速响应的能力,以及将消费者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产品定义逻辑。 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,近19万辆,同比增长46.5%,环比增长46%,渗透率达43.2%。其中,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新能源汽车10.6万辆,比上年增长22.7%。上汽乘用车销售新能源汽车4.1万辆,比上年增长324.5%。上汽大通新能源销量突破7000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19.6%。曾经被质疑变革缓慢的合资企业现在正在迎头赶上。上汽通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万辆,同比增长82.3%。新上市的别克智境L7的订单也火爆。独立经营与合资经营相互支持,形成多轨道协同发力的格局。如果分析9月份上汽的产品节奏,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快、准、狠。上汽目前的销量增长得益于对新车的专注,但其核心是精确控制产品周期的节奏。名爵4、荣威M7 DMH、智际LS6增程版、尚捷H5、别克智境L7等多款战略车型近一个月爆销,热销破万台,成为精准占领空白市场的“第一步”。例如,MG4仅超过10,00上市24天内0元,直接进入比亚迪海豚主导的小型纯电动市场,并以其半固态电池和不足10万元的价格引起不小的轰动。虽然看似密集的短期玩法,但其实是凝聚了两年前的技术积累才达到的。以智机LS6长续航版搭载的800V增压技术为例,研发实验室希望最早在2023年开发出这项技术。我们的目标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,当时公司确定“长距离用户的主要关注点将从续航问题转向补电效率”。市场评论现已证实这一预测是准确的。这一“组合拳”的背后,既有技术支撑,也有对用户期望的准确理解。此外,每种产品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取决于单一的技术实力,b注重产品综合品质,实现销量均衡增长,意味着上汽集团进入精准细分市场。例如MG4采用半固态电池,将价格保持在10万元以下。设计和内饰同步优化,让年轻人“感觉更精致、更科技”,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。荣威M7 DMH旨在为家庭用户提供“安全出行”,荣威H5则依靠华为智能驾驶下沉20万辆市场。每个型号都有不同的用户画像,共同构成“覆盖10万至30万台主要市场”的产品矩阵。渠道和营销的调整也发生了变化。到目前为止,传统车企常常面临听不到客户、消费者的声音、不倾听企业声音的困境。上汽主动出击,通过新车型突破壁垒。就拿大家常说的以新MG4车型为例,上汽汽车在上市前就主动在全国主要商圈设立快闪店,打破了依赖经销商的传统销售模式。这些快闪店不仅是销售终端,也是产品体验的前哨站。 MG4一经推出,就在全国50个商圈同步开业。销售顾问化身“用户研究员”,将年轻人对汽车平稳性、座椅舒适度等的反馈直接反映给研发团队。这种“前端体验-后端优化”的闭环,保证了新车上市后很少“适应”。更有趣的是,他们甚至改变了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。为了保证MG4的交货期,我们提前六个月与电池供应商确定了产能,并将付款周期统一为60天。这种“共担风险、共享“德益”模式让我们的供应链比竞争对手更加稳定。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路线的多元化。从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到增程式燃料电池甚至氢能,上汽选择了“全面覆盖”,而不是“押注单一要素”。这虽然增加了技术复杂度,但却让企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大的适应能力。如果说产品周期是“短期爆发力”, 整体设计将成为支撑上汽9月销量的重要因素。 9月海外市场销量10.1万辆,同比增长12.2%。其旗舰车型名爵ZS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70万辆,在西班牙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成为“中国汽车出海冠军”。新款MG3 HEV超越日本在所有技术方面均领先于竞争对手,在欧洲A级汽车细分市场中脱颖而出。原因是上汽集团在全球拥有四个生产基地和三个研发中心。泰国工厂生产的名爵车型国产化率超过80%。您还可以根据当地气候调整冷却系统,避开东南亚的关税壁垒。欧洲研发中心根据当地驾驶习惯优化底盘调校。这种“全球研发+本地生产”的模式增加了我们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。供应链管理隐藏在细节之中。从供应链角度来看,上汽对电池、电驱动、电子电气架构、智能座舱系统等拥有全面掌控。零光束技术显然是集团内部的重点,与宁德时代、联庄电子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也保证了稳定的供应。关键部件。在行业价格竞争的形势下,这种管理成为重要的外在护城河。在业内不少车企还在担心电池成本的同时,上汽通过“战略投资+长期合同”获得核心资源,投资青岛能源进行固态电池二次开发,宁德时代签订三年供货合同,从设计阶段就开始优化成本。例如,MG4零部件标准化率提升至70%,单车成本降低15%。更不寻常的是他们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“热情”。将供应商付款条件减少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,而无需明确使用商业承兑发票。这种做法不仅倒逼供应商优先获取产能,也吸引了更多新技术合作伙伴,形成健康的供应链生态系统。当然,也有挑战啊广告。欧盟反补贴调查可能会影响其在欧洲市场的成本优势,而特斯拉FSD在中国的推出也将进一步加剧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。不过,该地区工商总局的动作是明确的。继续“双足行走”。自主部门今年将加大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投入,将IM AD 3.0用户渗透率提升至80%以上。合资事业部将深化与通用汽车、大众汽车的合作,引进更多全球前沿技术。在海外市场,该公司计划利用固态电池、800V增压等技术,三年内在全球推出17款车型,扩大领先优势。从“合资依赖”到“自主领先”,从“技术追随”到“道路领先”,上汽在产品定义、供应链管理、全球化设计等“核心技能”上持续深化发力。这将使上汽集团在同步推动旗下企业品牌转型的同时,也能更加灵活、主动地适应自主品牌的市场变化。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正在加速ID系列、智境品牌、奥迪的重组,打造涵盖燃油、混合动力、纯电动的全场景产品矩阵,覆盖主流、豪华、豪华等各个细分市场。随着汽车市场从“蠕动狂欢”转向“密集库存发展”,这种消除短期投机、强调长期价值的“缓慢努力”可能是大公司在这一周期中生存的中心咒语。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,问题将不再是单个爆炸的速度,而是系统功能的深度。谁能打下坚实的基础,谁就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。